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好一满意”系列报道之
刊载《三湘都市报》2011-6-24
20多年前,当谢凯祥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他就这样告诫自己:“医生的职责是呵护生命,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要竭尽全力,用精湛的医术造福社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刻苦专研、技术精益求精的谢凯祥自到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先后被聘请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通讯编辑,湖南省普外科专业委员胰腺外科学组委员,湘潭市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湘潭市科技成果鉴定专家,湘潭市医疗技术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南华大学教授。现任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和微创外科中心主任,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三镜联合治疗胆囊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特殊乳头下ERCP操作方法的临床应用》等科研项目获省市科研奖项。他用他的技术和医德,挽救了无数个垂危的生命,把宝贵的青春和一腔热血无私地奉献给了病人,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医者的天职。
大医精诚
多少年来,谢凯祥努力做到把病人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困难看作是自己的困难,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谢凯祥是一位肝胆外科专家。肝胆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发病时病人腹部绞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平时还要控制饮食,让患者痛苦难忍。从医后他就立志要掌握治疗肝胆疾病的技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一方面他刻苦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虚心向前辈同仁学习手术技巧,一有空闲时间,就练习外科基本功,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肝胆疾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临床工作中,谢凯祥主任发现,虽然开腹手术是治疗肝胆外科疾病最常用的方式,但对一些年老体弱的病人,因心肺功能差常常不能耐受,而且有些患者开腹手术后因发症多常危及生命。为此,他一直在探索和寻求治疗这类病人的新技术,新方法。
2008年初,一名85岁回湘潭探亲的台湾老人,在湘潭探亲期间因胆管结石诱发了急性重症胆管炎到湘潭一家医院治疗,因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和肺病,生命垂危,该医院不敢为他治疗。无奈之下,他的亲属将他送到了市一医院求治,谢主任在为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分析病情后,认为像他这样的为重症病人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只会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大胆创新,采用十二指肠镜下做乳头切开取石,解决急性重症胆管炎、胆管结石问题。正是这一创新,使患者迅速转危为安,15天后该患者治愈出院。回到台湾后,老人还特意写来感谢信,对谢主任的救命之恩表达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回春秒术
“手术刀虽小、虽薄、虽轻,每次拿起后,我却总能感觉到它的特殊份量,用时总是慎之又慎,精之又精,希望它能施展回春秒术”。谢凯祥说。20多年来,谢凯祥先后实施各类肝胆外科手术几千例,众多的患者在他的治疗下起死回生,仅去年他就完成各类手术500余台,实施挽救危重症病人手术上百台,为病人托起了一片晴空,为生命撑起了一片绿荫。
2009年9月,75岁的湘潭电厂退休工人杨老,因突发腹病,出现了休克症状,急诊住进了湘潭市一医院三病室。经检查诊断为右侧巨大肝癌并出血、失血性休克。面对患者右侧排球大的巨型肝癌,谢主任全面分析病情后,决定先为病人进行介入止血治疗,止血的同时进行栓塞肝癌,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手术。这一大胆决策,不仅让病人减轻了痛苦,也为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时间。六个月后,病情稳定的杨老再次住进了市一医院,淮备接受第二次手术。
而对于杨老这样的患者,这么严重的病情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为患者作右三叶肝切除术。但谢主任也清楚地知道,这种手术对高龄病人来说,有手术中出血,手术后肝衰等巨大风险,成功率不高。面对难题,谢主任没有畏惧,而是知难而上,在作好了充分手术前淮备后,为病人顺利地实施了手术并取得了成功,果不出所料,术后第6天,病人出现了黄疸、腹水、胸水等一系列肝功能衰竭表现,谢主任及时组织会诊,调整用药,奇迹终于出现了,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后,杨老痊愈出院。现在杨老的身体已完全恢复,每天能跳舞运动,生活质量非常高。
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谢凯祥利用一切时机尽可能多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当看到有关医学前沿的技术,他就毫不犹豫滴地学习借鉴。但他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学习中大胆创新,善于创新。
今年,在某工地工作的杨铁强,被一根14#钢筋插入肛门内近20cm,造成直肠穿透伤、膀胱、尿道损伤、失血性休克,伤情非常严重,如不及时手术后果相当严重。而类似的手术,若出现一点小问题就会造成病人终生残疾。谢主任接诊后,打破传统的治疗方法,勇于创新,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采用膀胱、尿道修复、再行直肠修补,术后静脉营养、生长抑素的使用的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这一打破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患者争取到了完全治愈的机会,也为患者的生命留下了精彩。目前已痊愈的杨铁强正处于身体恢复阶段。
仁心仁术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是谢凯祥一贯的工作作风,普外科重危病人多,急诊病人多,意外应急事件多,每当遇到重危病人抢救或突发事件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上班还是休息,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日,他总是随叫随到,在人生的天平上,他始终将砝码投入到了工作之中,虽然劳累了一天,每天晚上都要去病房仔细巡查后才放心,特别是对刚做完手术,没有脱离危险的病人,他更是时刻不离开。
患者易厚飞,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创伤大,术后头72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巨大风险,谢凯祥就索性24小时守护在病人的床前,观察病情,直到病人转危为安他才长舒一口气。患者家属竖起拇指夸赞他时,他总是淡淡地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有责任救治每一位有病的人。很多病人和家属被他的言行所感动,深情地说,我们从谢主任身上感受到了白衣天使治病救人的良好品德,他不但救了我们的命,而且也看好了我们心里上的病。
事实确实如此。16岁的李某因反复出现黄疸达三年之久,曾在省内一著名大医院做检查,因其曾有过输血史而被怀疑为“艾滋病”,对这个诊断,病人的父母乌云笼罩,愁眉不展。此后又先后多次在省内多家大医院诊治,一直诊断不清。这时周围邻居对他们一家避之唯恐不及,全家人时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被人歧视,亲朋好友不敢接近他,因家庭困难病人一直在家服用中药,疗效不佳。当有人向李某的父母介绍谢主任时,一家人也没抱什么希望。谢主任在查看病情后反复询问病情,亲自带他做各项检查,最后诊断为“肝总管下端良性狭窄”,必须做手术治疗,经手术证实了谢主任的诊断,住院行“胆肠内引流术”后病人终于痊愈出院了。出院时病人父母非常感激地说:“谢主任你不但救了我儿子,而且使我们一家放下了‘艾滋病’这一沉重的包袱,你为我们全家赢得了尊严”。
每当一个患者脱离危险时,喜悦和欢乐会使谢凯祥忘记一切疲惫。为了病人的早日康复,他废寝忘食,一天里四五台手术连轴做,有时一个大手术就要站上八九个小时,经常错过了吃饭时间,但为了病人他早就把饥饿和疲劳抛到云霄,有时刚下手术台,另一急诊又如战鼓催他上阵。一次他刚做了一台大手术晚上11点才回家,人已经是疲惫不堪了,刚刚才躺下休息,急促的电话铃又响了起来,他知道这时候的电话都是急诊,没等电话说完,他又披衣到科室做手术去了,这一去又是5个小时……
创新之路
28岁女青年王某患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传统的方法是开刀治疗,手术行胆囊切开取石、T管引流,病人要求做腔镜手术治疗,当时这种手术在湘潭市还没有实施过,但为满足病人的要求,他决定进行一下大胆的尝试,向新的技术进行挑战。他仔细分析了病情,查阅了大量文献,经过反复论证,设计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手术方案:先采用十二指肠镜从口中取出胆总管结石,然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取得了成功,病人也很快康复,为湘潭市填补了这一手术方式的空白。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激烈,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必须要抢占医学的制高点。身为医院普外科和微创外科研究中心主任,谢凯祥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的手术弊病十分明显,创口大、流血多,病人本来虚弱的身体手术后会雪上加霜。而微创手术以其不开刀、创口小,病人痛苦少,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等优点迅速为世界各地的医学界所采用。看淮了目标,明确了方向,谢凯祥向着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技术进行了刻苦的钻研。由于微创外科是新兴技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不够,许多病人不敢轻易尝试做腔镜手术,对做腔镜手术顾虑重重,怕花了钱效果又不好。为了让人们认识微创外科,了解腔镜手术,谢凯祥利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电子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临床知识问答》等小册子,发到病人手中,并制作了许多腔镜手术的宣传广告牌,向社会和病人大力宣传腔镜的技术优势。他还到湘雅医院进修了十二指肠镜新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胆总管探查取石、子宫切除术、阑尾炎手术、胃穿孔修补、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鼻胆内引流术(ENBD)、胆道镜取石术等微创外科手术,没出现过一例差错,精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赢得众多病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