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付出,一点无胃;一点无私;一点仁心;一点细心……
承载的是一个完美的医者!而这个医者就是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张海兵!鼻梁上一副眼镜,让人看到的不是温文尔雅;而是,一种果敢间断。让人联想到得也不是书生儒雅;而是,雷厉风行。
张海兵主任一直以来就是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由于他刻苦钻研医学业务技术和理论知识,工作期间考上了研究生,成了全国著名骨科教授金大地的高徒。
2006年的9月,市一医院骨科四病室创建十周年时,恰逢骨科医师张海兵在第一军医大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为了让骨科得到更大的发展,医院领导求贤若渴,多次找到张海兵医师,希望他回来为医院作出更大的贡献。有感于在一医院成长的经历,张医师终于应允出任骨科科主任一职。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普通的临床基层医师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深感责任重大。
曾经有这样一首歌流转于我们的身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付出也是一样吧!
夜总是早早的撩起他的帷幔,偶然路过看见主任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也没在意,便与同事开玩笑:我们的主任真敬业,这么晚了还在这里。同事却说:这还是早的,有时候他十一二点还来查看病人。那一刻我哑然。 又轮到我值夜班的了,早早的来到科室睡觉,确因为科室太吵闹而无法入睡,辗转反侧之间已近接班的时间了。确听到病房里传来了主任为第二天手术病人解释手术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繁琐的事总是能看清许多的人许多的事情,看见过张主任与病人在病房交心而谈,内容我不得而知。但是从那种距离从那种神态,确可以看出张主任心里装者病人,他关心他的病人;而病人也信耐我们的张主任。我想,那一刻,张主任的付出便不再单单是付出那么简单,而是承载了病人的信赖。
我总在想,夜深了还在科室徘徊,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沟通,算不算是一种付出。工作时间之外的时间,在病房,在办公室,经常可以看见张主任的身影。忙碌着,思考着……
当一个人说你好的时候,也许你还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当身边的人渐渐的都在说:你这个人很好!很无私的时候。那么,你才是真的好到人们认为的无私!
2006年的11月份,医院网页上公布了一条新闻:在湘乡市虞塘镇熟潭村有一个孤寡老人名叫陈心田,左上臂有一块钢板在体内留置长达36年,间常伤口感染,钢板外露,给生活带来不便,因经济原因不能来医院治疗。
张博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帮帮这位老人。有了想法马上行动。第二天他请示院领导,将陈心田老人接到了科室,安排他住了下来。陈心田老人左上臂钢板取出手术安排在11月16号进行,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71岁的陈老在体内旧钢板被完整取出,对陈旧骨折进行了重新固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老的伤口愈合出院。考虑到陈心田年老缺乏经济来源,为他免去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还组织了科内捐款。出院时,陈心田的家乡人很受感动,村委会送来了感谢信,还说:一医院骨科的张海兵主任技术好,心眼更好。过年之前张海兵主任到湘乡看望了老人家,陈老一般状况良好,生活已能自理。
医者该有仁心!而一个成功的医者,除了有一颗仁心。更应该有精湛的技术。我们的张主任他做到了。
2007年,1月31号中午,胡任堂老人住进了四病室16床,他的双眼被面部肿胀的肌肉挤得变成一条缝,颈部几乎和头部一样大,顶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看上去像个大罗汉。胡老的体形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他在二天前摔了一跤导致右肺积液、气胸后相继出现皮下气肿,全身皮下组织充满气体,先后被两家市内医院拒绝收治。然而,胡老的家人没有灰心,打听到友谊广场附近有家医院的骨科技术不错,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市一医院骨科四病室。
正在家午休的张海兵医师闻讯立即赶到科室。通过认真的检查,细心的讲解,诚垦的鼓励,老人顿感踏实起来。然后张博士组织科内技术力量研究病情,讨论治疗方案。首先排除体内积气,行胸腔闭式引流。胡老身患高血压、肾囊肿,在用药方面要慎重,张博士请来内科会诊,协助治疗,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胡老病情一天一天地好转,皮下气肿渐渐消退。眼睛睁开了,瞳仁里出现了昔日的光彩,脸上现出了红晕,圆鼓鼓的肚子恢复了原状,看着胡任堂老人一天一天精神起来了,我的同事说:原来这位入院时全身肿胀,气若游丝的罗汉还是一个蛮帅的老头。
过年之前,胡老的家人将他接回了家,临走时,胡老的家人十分感激四病室的医务人员对胡老的救治,他们说:还是大医院好,还是张博士的医疗技术好。
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听张主任跟他的医疗团队讲的最多的是:你们要多去看你们的病人,要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病情变化。平淡的话语,讲出了医生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张主任做到了,也要求他的团队做到。这样的领导是个好领导,以身示教,以行育人。
不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平凡的事成就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这就是对张主任最好的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