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今天,一个标识着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三八节”诞生,更昭示着全世界的女性在那个年代都受到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对于解放前的中国普通女人而言,今天这个节日与她们毫无干系,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她们不二的选择,中国厨房,是允许无数女人革命的地方,在厨房里,女人的杀戮会被许可,鲜血、尖叫,在厨房里都会被忽略,许多女人,能够平静地将那一案的生鲜威猛、青红紫绿烩成一道道美味佳肴,送到桌上,再微笑地看着它们进入家人的口中。
对于女儿而言,母亲的乳房是她的厨房,在这个以母亲的鲜血作为原材料的厨房里,一个女儿出自本能的索取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老天让我身为女人,所以在我的人生历程里,我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厨房开始的,三五岁,学会煮饭,七八岁,搭着小凳炒菜,十来岁,便能将那种子化为的黄瓜、丝瓜、辣椒、茄子,拾掇进厨房。我的表姐,在娘家做女儿的时候,除了剖鱼,什么都不会干。后来,去了非洲,回来后变了一个人,什么都能干,一问,才知道是在非洲的三年,在厨房里培养出来的,看来厨房,终究是女人成长的一个好地方。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1949年的今天,中国的女人们过上了自己的节日——“三八节”,从此后,无数的中国女人们,不再只是面对厨房,她们中的绝大部分走出了家庭,开始了和男人三分天下的争斗。她们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经历上山下乡大革命,最终演变为今天一面在家庭相夫教子,一面在职场浴血拼杀,颇让人尊重的良好国际形象,但是当下的中国女人,似乎比过去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要来得更加的辛苦,所以,今时今日,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要过“三八节”。
身为女人,性别是自己无法选择的,做女人苦,做女人累,这实在不是因为有了一个“三八节”就能得到改变的事情,但是生在现代的中国,比非洲那些地方的女人要幸运得多,不必担心成人礼,不必再为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苦苦挣扎,“绕床弄青梅,郎骑竹马来”,两小无猜的爱情,即使父母阻挠,只要自己够坚定,仍有共结连理的可能,“何处结同心,对面青松下”,一见钟情的相遇,就算父母反对,也能私奔成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三八节”里话女人,“三八节”国务院规定了有半天假,看来是允许如我这般的女人们,光明正大的半天在职场,半天在厨房,拿上半天赚钱养家,好好上班,将下半天放家,呆在厨房好好做饭,捎带着追求独立之思想,享有自由之人身。
可惜的是“三八节”终是舶来品,“三八”这个词,在中国并不是好话,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在中国的俗语里,“三八”是一句骂人的话,意思是指那些行为不正经或者行为、语言等方面不符合规范的女人。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虽然此“三八”非彼“三八”,但这“三八”二字夹在节里,只能惹得我在今日谓然一叹,要是投胎做了男人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