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月文化节的组成部分,我们宣传科策划了这次“身边的一医人”手机微摄影比赛,要求作者用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一医人的日常工作、写一段文字,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人,作为白衣天使的我们,更应该掌握这些技能。
其实,参加这个比赛并不难,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略微思考一下他的工作流程,掏出手机拍摄,写一段文字发在自己的QQ日志或者微信中,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和QQ群,让大家浏览、点赞和评论就是。熟练后花费1-2小时就可以完成。可能是时间短、工作忙、有畏难情绪的缘故,参与的人并不多,总共才收到25名作者31幅作品。但愿下次参加的人更多,也建议各位宣传通讯员和健教员平时养成这个习惯,每1-2个月发一篇这样的日志出来,介绍一下你身边的一医人,宣传一下自己所在的科室。
从评选出的获奖作品来看,作者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通过图片和文字记录了身边平凡人物的工作瞬间,结合朴实的文字,讴歌了一医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心为公的医德风尚。许多作者如刘跃玲、姜亦、段浪、谭理、邱琼等,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进行宣传推介,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们的作品浏览、点赞和评价次数就达到2000以上,为他们的作品获奖得分增色不少。本次比赛所有作品的总浏览次数近3万,是一次对医院形象的很好宣传。酒好也怕巷子深,作品虽好如果不宣传推介,就只能是孤芳自赏而已。
我一直觉得宣传科的姜亦很有灵性,认真领会了参赛规则。他选择了儿科的优秀护士长张智作为拍摄对象,作品《孩子们的守护天使》通过5幅照片反映张智的5个工作侧面,画面干净简洁,还大胆选择了一张主角背影的照片来表现主题。“医院里有着一个充满童声与童趣的地方,尽管病痛给孩子们带来眼泪,然而守护着他们的护士想方设法减轻孩子们的痛苦,带给他们欢笑……”文字简练而让人回味。只是用专业的数码相机拍摄,与我倡导的手机拍摄为主有点距离了。
这幅作品得益于选题和行动早,作者选择了省级劳动模范涂湘炎医师休息日几个工作侧面,反映了涂医师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文字简洁明了,而且很会“拉票”:请为涂湘炎主任点个赞, 也为我的作品点个赞吧!!! 人气分名列第三。
医保办行动算是比较晚了,据说在周步芳主任的督促下,医保办全体成员动员起来,用了多部手机拍摄了一百多张照片,精选了6张为一组参赛,反映了医保工作的几个侧面。还用软件对作品进行了加框美化。文字也非常精彩:无论是医保管理能力,业务水平还是业务拓展能力,都敢管敢拼敢闯,是一支名符其实的铁娘子军。起步晚但网络人气却是最足的,排列第一,为作品增分不少。
无论是从拍摄题材的选择、还是从摄影水平与文字组织上来说,这一组图文都是一流的,按理说得个一等奖毫无问题。因为发表得比较晚,网络人气分不是很高,只能屈居二等了。
院办工作确实比较繁杂,可谓管天管地管押。如作者颜媛婷所说“作为医院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八方”,正因为这样,拍摄的题材和场景就比较多了,只是拍摄还有待下些功夫。
二等奖 成沛玉 坚守——美丽护士彭丽彬
很佩服成院长的激情,她看到参赛的人比较少,决心身体力行带动大家。自己选好题材,来到科室参与场景设计构思与组织拍摄。拍摄时她非常投入,上得桌子蹲得地面。我想,如果有谁有她这样投入,拍出一组好照片应该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
三等奖 段浪 生如夏花——记李湘辉护士长
这组图片比较多,也比较杂一些,工作生活都有。和板凳妈妈的照片就用了3张,用一张即可,完全没有必要用3张。作为摄影参赛,要注意主题尽量突出,不是越多越好。
夏婧是比较努力的一个通讯员,写作摄影都有较好的悟性。ICU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一组照片拍得还算不错,记得上一期专业的摄影杂志,就刊登过一组反映ICU工作的镜头。
邱科长拍摄的这一组照片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默默工作的后勤的模范工人,照片光影用得也很不错。
这一组图片反映了肿瘤防治专家李星工作的几个侧面,拍摄还是用了不不心思,只是看X光片的那二张选一张就可以了,如果懂得PS软件,对李星主任面部可以适当加亮或者由另一个人拿手电筒或者另一台手机上的手电筒从侧面照亮一下主角的面部。
刘思(读:猜)这组照片把张主任的工作内容表现得比较全面,特别是最后一张张主任走路的背影照片,把张主任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缺点是检查眼睛的照片太多了,似乎我们眼科只有那台简陃的设备似的。
三等奖 杨璐勤 “不变的日程”傅晓如习以为常的小事
这一组照片比较乱比较随意,只是做了一些效果显得别具一格,点赞的比较多,看来人缘比较广。
医院医务人员去韶山义诊,还有几个人也拍摄发布了这个题材的日志。但赵艺这组,用吴院长的话说,就是:拍得好,写得也好,目前看到的最好的版本!
陈丹这一组照片和文字都有新意,其实李医师并不是很肥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