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畅是城发集团创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的负责人。三十出头,很干练的样子。三月中旬的一天,他和下属出现在医院办公室。他向我说起了一段往事。2012年4月12日晚,他的同学冯××从武汉出差回来宴请公司员工一起共进晚餐。席间,过度劳累的冯同学喝了两小瓶啤酒。晚上10点半回家后,突然呕吐,面色苍白,不省人事。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求助,在等待救护车到了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家人束手无策。病人接到了医院后,医护人员予以电除颤和强心治疗,但是仍然无力回天。从发病到病人离世仅仅三个半小时。而那天,冯同学不到三十岁。是心源性猝死?呕吐物窒息?还是急性胰腺炎?死因不得而知。而唯一遗憾的是,如果冯某的家人懂得一点急救常识,学会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或许是另外一个结果。可是,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事情过去了几年,提起来黄畅仍然情绪激动,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3月23日下午,湘潭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胡艳娟,副主任周朝晖来到城发集团,为员工普及急救知识。胡主任告诉我们,有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入院前,从拨打电话到120救护人员赶到现场,需要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上,而大脑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为4-6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43%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超过时限患者便会因大脑缺氧而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这在医学上称为黄金4分钟。因此,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术,强调第一目击者显得尤为重要。随后周朝晖主任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标淮流程,并为员工讲解了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基本方法。
在医院工作多年,也亲自参与过很多次的抢救。胡主任说,有些努力可以抢救成功,而有些努力是于事无补的。如果,病人家属能对医者多一些信任,少一些阻挠。如果身边的亲人能给予病人及时的抢救,那么病情或许会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可是没有如果,我们只能防范于未然,将急救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