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红色历史,争当红色传人,传承红色精神。
2017年8月26日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湘潭市一医院农工党支部组织农工党员去株洲炎陵学习革命历史,参观红色摇篮。
坐着大巴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过了几百余公里,车子拐弯下坡行进在林间的小道。我们开始走进一座树林,那里不见有什么路的痕迹,树叶一片绿的颜色,树枝不是光滑滑的,有些卷曲,伸出一节节的枝桠。
我已经听到树林的上头发出洒洒的声音,但我肯定那是瀑布发出的声音。走近去,我因此完全吓呆了,我站着不动,我想我们一起到来的农工党员,包括我,都在想着:这么众多的洒洒的声音是由那些因为欢迎我们而在丛林里没有隐匿起来,只是那重重的洒洒声响起发出来的。
在时代的风暴中和激流的漩涡中,时间和存在的瀑布为我们呈现了苦难而高昂灵魂的阵痛与高迥的诗行。然而我们一起走出了树林,来到了一座陌生小城,我感觉热腾,心里甚至有一种坚固的念头,追忆红色,争当传人,传承精神在头脑冲动。但是最终坚定和大家一起参观,阅览了红色历史博物馆。
一位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湖南炎陵,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双手托起了长枪,举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红旗,红旗飘向四方,冲锋号吹响了天空。有时我还会自问,要是写红色炎陵,如果写炎陵红色,必将会在拿笔与握笔中。而有热衷,热衷于期待,热衷于向往,热衷于向往和印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炎陵水口,团部设在炎陵朱家祠。它迈开了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步。
毛泽东主持6名新党员的宣誓仪式,在水口建立了第一个连队的党支部,工农红军从此在各个连队逐步建立了党的支部。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落在了实处,实现了党指挥枪,保证了党对军人的绝对领导。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并召开师委地方党组织的联席会议。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毛泽东等在周南学校召开农协骨干会议。这是毛泽东在中村领导组织根据地的第一次土地改革试点,于炎陵的周家祠。
炎陵的迷泉书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原名“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才更名为“迷泉书院”,号称千年学府,系清代祠堂建筑风格。1928年3月下旬,毛泽东同志为声援酃县的“三月暴动”,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来到县城,团部设在迷泉书院,15日在书院门口的大操坪召开了千人群众大会,宣讲革命道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三次在此住宿办公。
1928年4月,毛泽东部署了炎陵接龙桥战斗,在此桥一带击溃相敌一个团以及地方武装,,有力掩护了朱德、陈毅部队向井冈山转移,为朱毛第一次会面和两军顺利会师创造了条件。
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也是以红军标语为陈列主题的专题博物馆是湖南省重点文化工程。红军标语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了从1927年到1937年间红军所写的标语,具有署名单位多,时间跨度长,书写形式多,宣传内容广等特点。博物馆收藏了几张原始黑墨手写字迹。“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土豪恶霸分田地”、“让人民当家作主”等等标语仍然存在。红军标语是井冈山根据地和湘赣根据地革命斗争史的缩影,是中国革命斗争的珍贵历史,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陵县出了不少名人。
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北方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何孟雄,炎陵中村人。
曾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炎陵沔度人。
曾被授予少将军衔、从事军政政领导工作、致力部队建设——廖海光,炎陵龙溪人。
曾先后任过武汉市委书记、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中宣部部长、中央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张平化,炎陵石洲人。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常委——郭春涛,炎陵水口人。
曾是中共中央军委特科、湖南工作站的主要成员——刘乐扬,炎陵城东人。
中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政委、一直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张少松,炎陵三河人。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曾主持修订《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四大语言学家之一——周定一,炎陵龙溪人。
完全可以说,他们都是“功臣”,那是人民给他们封的,可是在他们眼里,却从来不把“功臣”两个字和自己联系起来,已经是中共中央领导,依然没有一丝半点的“功臣”味道。
年轻时,他们是英姿勃发,奔赴抗战第一线,举着复仇的火把,然后,用钢铁般的信念和滚烫的呐喊。
压力山大,困难海宽,为中华曾历经多少艰难,重步精卫填海的实践——在胜利完成的世纪,中华必写出人类历史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