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我第一次参加了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巴林特小组;第一次认识了“米歇尔·巴林特”,体会和感受到了“巴林特”的价值与魅力,让我走进了患者的世界,读懂了患者的心声,消除了我对病人记恨。
巴林特小组活动,是一个很棒的提高处理职业关系的能力的方法。它最开始就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大家都能放松下来。在进行了简短又欢笑连连的自我介绍后,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在两位指导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引下,我诉说了一件困扰很久的事情,依旧老生常谈:患者神志不清,打了护士。甚至当时说起来,我的语气都还是硬咽的,新手护士首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影响是很大的,特别地委屈,又非常地难过,甚至连续几天都避开了那位患者。
在我提供案例后,先是解答了成员们对案例的疑问,之后,就进入了“金鱼缸”环节。同学们进行了换位思考,在各个当事人的地位思考问题,我在一旁观察,聆听。
不得不说,真的解锁了很多的隐藏区,很多我没有发现,理解的想法,都一一展现在我面前。特别是当指导老师站在病人角度提出想法时,我即刻热泪盈眶,真是胜读十年书啊,心里的负面情绪感觉一下子就飞出来了。
生活不会格外优待一个人,背后常会有不为人知的酸楚。我们应当常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更加贯彻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应当多进行换位思考,体会那些主观上看不到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患者的行为,知道怎样帮助患者缓解痛苦,从而抒发负面情绪,达到改善护患关系的目的。
之后就是雕塑环节,由我,案例提供者,挑选成员扮演角色,并由她们共情,我在一旁采访各个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这样相似的情景,其实心里是有点害怕的,但是指导老师握着我的手,着实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
在我采访完后,就进入了角色互换环节。
我从旁观者角度又进入场景,回到自己的角色上,当我抬起头,环顾四周,发现原来我身后有那么多的人在陪伴我,帮助我,支援我。原来给我阴影的患者和他的陪人在生活中,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又是那么的不容易,那么的艰辛。
此次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驱除了困扰我多时的心理阴影,打开了负面情绪的闸门,让我心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对患者的理解与包容,提高了我处理职业关系的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多用换位思考来看待事情,让我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能够自我抒发负面情绪,达到理解和包容他人。
站在他的心上,站在他的角度上,想他所想,受他所受,你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医疗工作者,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组员针对案例进行讨论,遵循内心的声音,体验案例中各角色心理感受。
雕塑环节:案例提供者针对案例还原现场,扮演者体验角色,发表心声。
案例提供者亲身体验现场位置,并寻找适合心灵的最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