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四月天
——心内一科五一长假纪实
今年的五一节,是疫情后的第一个长假,刚刚走出新冠阴霾的人们,充溢着对假期的期待和向往。“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春幡袅袅”。这最后的一抹春色,想必谁也不愿辜负,去乡下小憩几天?回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或是一家三口周边自驾游?我的同事也在盘算着。然而,五一假期蜂拥而至的病人,又一次打破了他们的计划。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演。
一
5月1日晚上8点多,家住湘钢新三村的老王突感胸闷胸痛,以为受了寒,像平常一样热敷、贴点膏药就好了,却不曾想死神正在一步步逼近。不信邪的他一直在熬着,直到5月2日下午五点半,胸痛加重伴晕厥救护车送我院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梗,尽快冠脉造影、开通血管,是挽救生命的唯一方法。
然而,眼前的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测不到、烦躁不安,神智也开始模糊。手术医师周诗波、唐为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心有余悸。因血压、循环不好,桡动脉穿刺都成大难题,回旋支近端急性闭塞伴大量血栓,抽吸血栓费时费力;合并前降支、右冠严重狭窄,更是雪上加霜。台上的每一分钟,对病人、医生都是一种煎熬。这是技术、内力的考验,也是心理、耐力、体力的大比拼。随着一管管殷红的血栓抽出,病人血压开始上升、神智逐渐恢复……松了一口气的医生心里明白,命暂时救过来了,但由于心梗后再灌注时间晚、休克时间长,随时都有猝死、心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感染等,而每一关无疑都是一道催命符。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术后所有的并发症悉数而来——心衰、急性肝肾损伤、缺血性肠病、感染性腹泻,血小板急剧下降,最低只有3.2万。多重矛盾交织、缺血与出血、心衰与容量的平衡,拷问技术水平、责任心、基本功、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临床情况,于是一个以科主任为首的多时段、多频次、广覆盖的三级查房模式就此铺开。节假日里超规模的医护阵容、进进出出的查房医生、多层级的沟通谈话,病人、家属看在眼里,也被深深地感动着。
苦心人,天不负,5个昼夜、120个小时的坚守,终于有了回报——心衰控制、感染控制、肝肾功能恢复、腹泻停止、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
二
5月5日12点15分,我院胸痛联络群里有这样一段微信对话。
“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梗”
“口服心梗一包药。”
“病人同意介入手术吗?”
“家属同意,正淮备送导管室。”
这是心内科鲁邦福和急诊医生的微信对话。64岁的董某因胸痛半小时,呼叫120救护车送我院急诊科,诊断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立即实施冠脉造影、做急诊PCI。正淮备将病人推送导管室手术时,病人突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电除颤、抗心律失常……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在与死神竞速。心跳恢复,复苏成功,医生松了一口气。然而,接下来怎么办?患者心脏前降支血管闭塞,心肌梗死面积大,随时可能发生再次心脏骤停、心衰、心源性休克,尽快开通血管、避免更多心肌坏死是第一要义。目前病人血液循环不稳定、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手术风险可想而知。
没有时间犹豫,心内科、导管室、急诊科、急诊ICU、麻醉科等多学科兵团作战模式迅速启动——药物支持、气道管理、镇静麻醉、沟通谈话,冠脉造影、主动脉球囊反搏、抽吸血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一系列抢救,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环节无缝隙的生命接力,让病人赢得了手术时机和机会,死里逃生的病人,昏浊湿润的眼里,还在透出惊愕和游离,我们知道,那是生命最本能、最原始的感动和致敬。而如此迂回曲折的遭遇战,D to B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只有65分钟,更是对医院胸痛中心及多学科合作最客观、最有力的点赞。
截至5月5日24时,五一长假,心内一科共完成急诊手术9人次,门诊51人次,收住院患者31人次,其中急性心梗6人、急性冠脉征4人、心力衰竭10人。
经历新冠肺炎的洗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能否托得住,考验我们的技术水平、团队协作及多学科合作。病人是幸运的,碰到了一群托得住扛得起、冷静而不冷血的医生;医生是幸运的,遇到了理解信任、支持配合的病人及家属,也许,这才是医患关系最该有的模样。
窗外微风正好,缕缕阳光爬进窗台,洒在病人恬静的脸上,也洒在我们彼此的心灵里。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最后,再次感谢急诊科、急诊ICU、院前急救、麻醉科、导管室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是你们的成功托举,才赢得了生命最后的曼妙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