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左主干完全闭塞,心前壁广泛性梗塞,这样的病人死亡率为99%,只有1%的人能侥幸逃出死神的魔掌。幸运的是,今年67岁的刘翠娥(化名)老人成为了这1%中的一员,而这完全归功于市一医院心导管室医生们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
假日里来了个心梗危重病人
五月一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
习惯于起早床的刘翠娥老人六点多就起床了。一起床老人就感觉胸闷胸痛。老人一直患有Ⅱ型糖尿病,她以为是这个病作怪,想着忍忍就过去了,便不听儿女们的劝告,不肯去医院。在家捱了三个多小时,不但疼痛未减,而且冷汗淋漓,心情烦躁不安,家人见情况不对,把她送进了市一医院。
急诊科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刘翠娥老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马上为其做心电图。心电图结果显示,老人心前壁广泛性心肌梗塞。此时老人血压已开始下降,恶心呕吐。医生知道,这是心源性休克的前兆。老人的病情十分危重,随时有可能死亡。危重的病情已不可能依靠药物缓解,必须马上做心脏介入治疗。于是绿色通道瞬间开通,一刻也没有被耽误,老人被直接送进了心导管室。
围绕着老人的抢救工作立即展开。
精湛医术造就生命奇迹
当时正是假期,人们老早就计划好了这天的谴兴节目。一医院心导管室主任孟凡强就正在去株洲的路上。车刚出湘潭地界,手机响起,得知有抢救任务后,孟主任立即将车调头,全速直奔手术室。
与此同时,一医院心内科其他医生也已完成集结。
心导管室内,气氛异常紧张。
孟主任和副主任鲁邦福等心导管室工作人员正在为刘翠娥做冠脉造影以确定梗塞部位。大家看着躺在手术台的老人,都明白死神的手已攫住了老人的咽喉,他们必须分秒必争,才有可能从死神手里夺回老人的生命。
造影结果很快出来,老人心脏左主干完全闭塞,通过这根主动脉流向心肌各处的血液被完全阻断,得不到鲜血营养的心肌已开始出现大面积坏死。
必须立即打通血液输送通道,恢复血流,挽救尚未坏死的心肌。孟主任和鲁主任凭着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迅速在梗塞部位植入支架,撑开紧闭的血管,血流立即恢复,心肌重新得到了鲜血的滋润,持续下降的血压也开始回升。此时离老人躺上手术台刚好一小时。
与此同时,心内科已为接收老人做好了一切淮备,老人被抬下手术台后,马上被送入心内科病房,上氧、注射、点滴等一系列治疗程序很快执行到位,24小时监护同时启动。
虽然血流恢复供应,但因为坏死的心肌面积太大,进入病房1小时后,老人出现心衰现象,她大口喘气,面色灰白,血压重新开始下降,给予药物治疗后,仍无法稳住血压。
心导管室孟、鲁两位主任立即决定为老人在主动脉内安放球囊进行反博,以增强心脏供血,减轻心脏负担,全力抗心衰。球囊安放进去后,病人血压很快回升,病情终于进入稳定状态。
三天后,球囊取出,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恢复。九死一生的老人终于逃出了死神的魔爪。
5月8日的母亲节,刘翠娥老人躺在病床上,幸福地接受了儿女们的祝福,老人的儿女们紧紧握着孟主任的手,说:“若没有你们,这个母亲节的祝福我们就无处送了。”
省内一知名心血管专家在得知一医院对刘翠娥老人的抢救过程并看过病历后,饶有兴味地说:“这个病例具有典型意义,这样的病人居然被你们成功抢救过来了,不简单。”
专家介绍:
孟凡强:心导管室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大学本科学历,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湘雅医学院附二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介入中心进修深造,并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培训学习,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在冠脉造影、支架置入、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术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鲁邦福:心导管室副主任,1994年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大学本科学历,先后于2000-2003年在湖南湘雅医学院心内科及心脏介入中心进修深造,并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培训学习,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十余年,在冠脉造影、支架置入、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植入术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