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文7K多字,原刊发于医学界杂志微信,对中国护士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讨,值得管理层和社会的重视,特此转载。
文章摘要:有人说:“中国护士真苦,中国护士真冤,中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定得真全面,中国的护士真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中国的护士队伍真不稳定。 ”为什么这么说? |
寂静的夜晚,正襟危坐在桌前看“医学界杂志”的微信,看着上面述说的一个个关于医者的故事或者工作的片段,一时间,思绪便从文字间飘到了熟悉的病房。正是年边岁晚,接近除夕的日子里,有很多的人会选择这样的时候打点行装,回家过年,走亲访友,但我知道,作为中国护士中的一员,我知道自己不可以。因为这一季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季节,我所在医院的病床使用率,仍然超过了85%,那些危重病人,常常会在半夜里潜入我的梦境,让我醒来的时候心中满是悚然,因为太忙,科里的护士将甲床的药用到乙床了;病房设施到位,但病人配合欠佳,自行将床栏放下,病人坠床了;病人上厕所,不小心摔倒了……一个科室,60多个病人,15个护士,不要说休长假,连一个礼拜一天半的休息有时都无法到位。科里的姐妹们说:“最大的心愿是病人少一点,每个礼拜休息能一天半就心满意足了。”可就是这样的小小心愿,要想实现也常常是一种奢望。 2013年已经过去了,身为中国两百多万护士的一员,我相信开心、失望、幸福,悲伤,这些情绪的旋律一直在我们的职业里流淌着,伴随着中国梦的声音,新的一年已经来了,可是,2014年,护士的梦想在哪里。 有人说:“中国护士真苦,中国护士真冤,中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定得真全面,中国的护士真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中国的护士队伍真不稳定。 ”是啊!铁打的病房,流水的病人,每天我们给病人铺床、记账、送大小便;每天我们给病人打针、发药、做生活护理……从病房到检验科,到药房,到住院部,从这个病人床头走到另一个病人床头。我知道很多中国护士都恨不得自己能够有一双飞毛腿,能够让自己不要拖班;盼着自己能够有很好的运气,在忙得团团转的时候,永远不会打错针或者发错药;希望自己遇上一个好一点的家属,理解护士的苦衷,不会因为护士按照医院的财务制度而停了病人的药而站在病房走廊上,跳起脚大声的骂:“你们这群该死的白眼狼,要钱不要脸”;期待着有一天医院能真正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将自己从那些繁杂的非专业性的事物中解脱出来,真正的有时间和病人进行沟通交流,能真正的赢得大众的认可和尊重……可是这一切,中国的护士能够拥有吗?
中国护士有多苦? 中国护士有多苦?我想中国护士能够呈现在公众面前的镜头是:心血管病房里,已经是晚上的8:30,可是白班的护士还在不停的忙碌着,没有下班。ICU室,一位护士从这个床位跑到那个床位,吸痰、翻身,鼻饲流质;抽血、换药、进行各种监测;还要挤出时间在护理记录单上写写涂涂,她虽然动作麻利,健步如飞,可她却更是面容憔悴,疲惫不堪,因为她一个人在照顾着四位生命垂危的病人;还有两个护士,一起走在上班回宿舍的路上,面无血色,因为她们所在的科室实施APN派班,N班从晚上的10:00到早上的8:00,工作时间10小时,而真实的情况她们必须提前半小时上班,推后一小时下班,实际工作时间为11个半小时,而这11个半小时她们都是无法休息的。也许类似这样的镜头还有许多许多,只是我无法在这里一一细述。
中国护士为什么这么苦? 中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里都要求护士“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但是大大小小的医院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减员增效后,医院减人先减护士,导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于是超负荷工作的中国护士尽管始终任劳任怨,千辛万苦的地工作着,也无法做到满足病人的需求,更无法做到真正的将护理“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2004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医院普通病房实际床护平均比为1∶0.36,最低的仅为1∶0.26;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仅为1∶1.45。而世界许多国家普通病房床护比基本保持在1∶1以上,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大约是1∶5~6。这项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医护比平均为1∶0.82,亚洲平均医护比为1∶2.019,我国香港地区、英国、泰国、德国以及日本等的医护比例都超过1∶4,芬兰、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的医护比甚至超过了1∶6。而世界银行早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中就已经指出医生与护士的比例应该达到1∶2。虽然截至2012年5月,卫生部网站公布,中国护士队伍的数量大幅增加,已由2008年的162万名增加到222.4万名,但是只有天知道,这222.4万的数字里,有多少人拥有着护士执照,却早就脱离了护理岗位,奔到了别的位置上。护士数量是护理质量的保证,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中国护士被要求着要有护理质量,但却不能有护士数量,这样的本末倒置,中国护士能不苦吗?
中国护士有多冤? 中国护士有多冤?我想中国护士会说自己比窦娥还冤。因为电视和杂志上说:随着医学快速发展和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的不断增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与国外先进护理服务的差距,我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关项目的支持下,从理论到实践,开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的探索,最高明的是从2010年卫生部提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后,夯实了基础护理,提供了满意服务,其表现在中国护士从过去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中被动执行医嘱,转变为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并达到了三个满意的良好效果。但也是在网络、电视和杂志,常常有病人反映护士服务态度差,各项护理执行不不到位,护理缺陷时有发生,优质护理更是流于形式。这样的报道让中国护士实在是到了有冤也无处诉说的境地。
中国护士为什么这么冤? 据我所知,从克里米亚战争战争开始,南丁格尔让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和专业后,西方发达国家从功能制护理、小组护理、责任制护理,到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整体护理,总共走过了一百多年,而我们只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将人家一百多年的理论和精髓全部学到了手,并且大张旗鼓的应用于临床,甚至开发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护理。我们人力资源不够,那就个个护士加班加点,我们设备没有,那就个个护士争取练成火眼金睛;我们的病人没有钱,那就个个护士从家里带钱来给病人住院。因为护士数量少,护士仅注重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等治疗性工作,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及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等工作,做不到优质护理的要求。再者医疗保险虽已慢慢普及到广大农民或者下岗工人,但报销比例低,医保费用控制紧,医院自负盈亏,实行的是谁跑帐,谁赔款的财务制度,所以在中国,护士一个个成了冤大头。
中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定得有多全面? 不知道国外有没有分级护理这一说法,在中国分级护理护理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也是各级医院对病人实施各种护理的金标淮。住院病人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特级、一、二、三、级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做出标志,并实施相应护理。中国的分级护理制度定得有多全面,我们只需看看其特级和一级护理的护理要求就可见其端倪。特级护理护理要求: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医嘱,淮确测量出入量;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实施床旁交接班。一级护理护理要求: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怎么样?想说不全面都不容易吧?
中国的分级护理制度为什么定得这么全面? 作为护士都知道,一个需要严格卧床休息的一级护理病人,如果家属按照分级护理制度中的要求,对于护士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或者协助病人各种生活需要而与护士对簿公堂,护士必败无疑。而这样全面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二级医院,特级护理每天国家规定的收费标淮为每天96元,一级护理标淮为13元。定得如此全面的分级护理制度,收费又如此的低廉。我想原因不外乎如此:那些制定分级护理制度的护理界精英们,她们肯定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但是又不必在临床一线亲自为广大病人实施护理的,她们当然不会先动动自己的手,然后再用脑子去想一想,以当今中国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即使中国的200多万临床一线护士每天都不休息,也达不到她们制定的这么全面的要求。
中国的护士有多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 谈这个问题前先说《玛丽发错药之后》一文。有位护士叫玛丽,在纽约一家医院已经工作了三年。这年纽约气候异常,住院病人激增,玛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给病人发药时,她张冠李戴发错了药,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但医院的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了严厉地“问责”。首先问责护理部。他们从电脑中调出最近一段时间病历记录,发现“玛丽负责区域病人增加了30%,而护士人手并没有增加”。调查部门认为护理部没有适时增加人手,造成玛丽工作量加大,劳累过度。护理部存在人员调配失误的过错。然后问责人力资源部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玛丽的家里最近有什么问题?询问得知,她的孩子刚两岁,上幼儿园不适应,整夜哭闹,影响到玛丽晚上休息。调查人员询问后认为“医院的心理专家没有对她进行帮助,失职!”最后问责制药厂。专家认为:“谁也不想发错药,这里可能有药物本身的原因”。他们把玛丽发错的药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几种常用药的外观、颜色相似,容易混淆。他们向药厂发函建议改变常用药片外包装,或改变药的形状,尽可能减少护士对药物的误识。那几天玛丽特别紧张,不知医院如何处理。医院心理专家走访了她,告诉她不用担心病人赔偿事宜,已由保险公司解决。还与玛丽夫妻探讨如何照顾孩子,并向社区申请给予她10小时义工帮助。玛丽下夜班,有义工照顾孩子,以保证她能充分休息。同时医院特别批淮她“放几天假,帮助女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以后,玛丽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也没有人发生类似错误。她和同事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据我在护士圈子里调查后推论,大部分中国的护士都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
中国的护士为什么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 因为在当前的中国,假如这件事情发生的话,当事医院十有八九会这样问责:把所有的错归到那个倒霉的护士头上,可能大部分领导会认为病人随气候的变化增加那是正常现象,医生护士必须对此有思想淮备,不存在要增加人员的问题;至于孩子上学不适应,那是你家庭没有安排好;而药片的颜色问题,更不能成为出错的理由,药品是国家批淮的,人家都不错你为什么错?这是典型的工作责任心不够,三查八对未执行到位的缘故。虽然此事未酿成事故,但是既然出现了,那么批评、检讨、扣发工资奖金也是理所应当的,而评优评先等受到影响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此事不幸导致了护理事故,被患者家属捅到了的网上或者电视台,那处罚必定更加严厉,护士是否待岗也未可知。既使是领导艺术性好一点的医院管理者,也至多会增加一两个人手,然后在全院的护理质量讲评通报会上将此事告知全院护士,要大家引以为戒,避免再出错,但是那个犯错的护士被处罚是绝难幸免的。至于护理部、人力部、药厂与护士发错药是不会扯上什么干系的。中国的护士,常常能在医院的动员大会上,听到管理者这样的提倡“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错的永远是护士。中国的护士没有几个人能得到如玛丽那般的幸运,遇到英明的管理者,懂得从多个方面寻找原因,把错误的来源彻底切断。大部分的中国护士能够得到的是被管理者层层追查,处以重罚,已警大众。同是发错药,冰火两重天,所以要是有哪个中国护士告诉我不想去玛丽工作的医院,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的。
中国的护士队伍有多不稳定? 2005年,在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和医管所护理中心完成了“护士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和配置标淮研究”工作。研究的结果是,被调查的126家医院中,除了88%的医院存在护士缺编的情况外,护士在岗人数仅占在编总人数的84.54%。临床护士频频被医院调往行政、后勤、医技等部门,使本来护士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研究数据还显示,这126家医院中,12.81%的护士为非正式聘用护士,(现在非正式聘用护士比例更高)。于是乎,中国为数不多的护士队伍中,有点门路的正式护士纷纷转了行,没有出头之日的非正式聘用护士便常常离了职,要稳定也稳定不了。
中国护士队伍为什么不稳定? 因为在中国,护理的专业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由于有些医院的领导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医院出现了让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工作的现象,在医院,护士是典型的“管家婆”,什么杂事都得管,领东西、大扫除、送标本、查消防,记账等等,凡是医院里有人出入的地方,就一定有护士穿梭的身影;有的医院还将大量聘用的合同制护士充做廉价劳动力,还有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医生能够带来直接的收入目标,而护理工作是处于辅助或从属的地位,在患者的费用中也无法体现护理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认为要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只要保证医生的人数即可,至于护士能少用就尽量少用,更何况,现在中国没多少人理解护士,没多少人将护士当做专业技术人员来看,常被人咬喝着洗头、洗脚、喂饭。目前在医院的聘用护士,从中专生、大专生到本科生都有,每月那点基本工资加上不多的奖金,有的护士连病房的保姆都不如,病房的保姆每月挣3000元,还管吃管住。护士呢?不仅专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且看不到今后的出路,工作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更谈不上了,这样护理队伍能稳定吗? 可以说,当前中国临床一线的护士在护理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医疗装备水平的情况下,从事着最原始的手工劳动,由于长期的三班倒,辛苦地护理病人,很多护士都患有椎间盘突出、失眠、皮肤病等职业病。但是为了病人,许多护士早把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一直在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着。虽然得不到多少专业价值上的认可,更谈不上多少职业的自豪感,但她们仍然护理岗位上夜以继日的坚守着。 夜已经很深了,推开窗户,似乎能看到东方有丝丝的曙光在慢慢的呈现。2008年5月12日,《护士条例》正式实施, 时至今日,将近6年过去,《护士条例》中的许多条款已经落到了实处,真正的成为了中国现有200多万名护士的福音。但是,在2014年的除夕即将到来的时候,我想借用将2006年来自中国护士网的一则关于《不让护士累死的通知》稍作改动,表达一下自己的梦想,也希望这则通知能够在《护士条例》实施后的6年能有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细则落到广大的中国护士身上。
不让护士累死的通知 网发淮字第001号 中国一年一度的5.12国际护士节来临,鉴于目前医疗改革形势大好,蒸蒸日上的情况(之所以蒸蒸日上是由于医护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和合作医疗的全面开花),护理界联合下发《不让护士累死的通知》,该通知旨在维护中国护士的身心健康,坚决杜绝累死累病之事件。以下是中国护士网为您独家解读的《通知》纲要。请各医院院长,护理管理者严格执行。广大护士要在不累死的原则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我们的护理工作,为病人提供良好服务。八项实施细则如下: 一:提高临床护士配置比例 为了缓解护士临床配置问题,降低护士工作强度,到2014年年底,各医疗机构病床护士比不得低于1:0.4,卫生部将组织年终检查,达不到标淮者将给予降级处理,或院长直接下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1:0.4的比例本来就不高,乃是78年的标淮,如果这些医院还达不到,理应严惩不怠。 细则二:大幅提高临时护士工资待遇 各医院编制外护士(临时护士)必须与在编正式护士实现同工同酬,并享受同等职称晋升,继续教育权力,不得对编制外护士有歧视性行为,违者罚款100万。所有罚款上缴后交入护理基金会,专门高额奖励一线临床优秀的编制外护士。 细则三:将护士还给病人 各医院不得安排护士从事清洁,记账,催款等不属于护理的工作,将护士还给病人。护士不是医院的万金油,护士的工作是给病人提供护理。 细则四:大部分医院取消优质护理 由于目前中国护士缺编较严重,尚不具备实施优质护理之必要条件,卫生部决定在大部分医院暂时取消挂羊头卖狗肉,盲目模仿西方后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整体护理还高端的优质护理。须知拔苗助长,不知道自己吃几两干饭只会让我们的护士身心疲惫,无所适从。 细则五:取消一切不必要的考试检查 各医院不得对护士进行名目繁多的弱智考试,每月大考小考,及各种形式主义检查,避免护士陷入无休止的考试检查当中。 细则六:对护士要宽容,不要过分施加压力 众所周知,护士因为面对病人,所以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护士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工作提心吊胆,害怕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实际工作不可能不犯错,因而,领导应当给予护士更多宽容,不能一味施压,求全责备,强求完美。一旦压力到了某一个临界点,护士可能只有走向“死”路一条。 细则七:不得利用护士节搞各种护士考核评比并强逼护士表演节目等。 护士节是广大护士休息的节日,医院应该组织各种活动为护士提供放松,应该由非护士人员为护士表演文艺节目,而不是让本已疲惫不堪的护士自己绞尽脑汁演给自己看。要取消各种操作评比,全能比赛,还护士一个轻松的护士节。 实施细则八:所有护士闲暇时可到中国护士网和“医学界杂志”微信平台进行放松 经过观察发现,中国护士网为中国护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平台,而且寓教于乐,所以特推荐广大护士经常到中国护士网和“医学界杂志”微信平台发发牢骚,灌灌水。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认识无数同行网友,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实在一举多得。 本通知由中国护士网“累不死护士办公室”发 即日起生效 望全国各医院院长,各地护理学会及护理管理者认真学习此文件精神,于本月底将学习心得及执行情况上交至本办公室。 累不死护士办公室主任秘书:Nadia 作者单位为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本文为界友向《医学界》的投稿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公众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