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有部分糖尿病病友在发现自己尿蛋白升高后就担忧自己的疾病已经到了很严重、不可逆转的地步,便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休息和工作,影响了生活质量;有些糖友问我,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尿蛋白一直不降,那糖尿病病友出现尿蛋白后应了解及注意哪些呢?
1、糖尿病肾病发病率高: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一些不良生活习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仍有上升,加上血糖、血压、血脂偏高,糖尿病肾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据调查,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患病率为30%~50%。我国糖尿病肾病(DKD)的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足50%。
2、为什么要查尿蛋白:受到葡萄糖毒性时,肾脏组织的膜通透性会增加,导致蛋白从肾脏漏出。正常人24小时尿白蛋白<30mg。尿微量白蛋白是一项对尿中的蛋白质超标极其敏感的一个化验,所以我们可以用来监测早期肾病的尿蛋白水平。临床上常将UACR(尿白蛋白/尿肌酐) 30~300 mg/g称为微量白蛋白尿,UACR> 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感染、发热、血糖过高、血压过高、心力衰竭、24 h内剧烈运动、月经等,所以尿蛋白升高时应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3、积极治疗可能逆转: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肾功能正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此阶段为尿病肾病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此期没有肾衰,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有可能逆转疾病的进展。长期观察性研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在10年中仅有30%~ 45%转变为大量白蛋白尿,有30%可转变为尿白蛋白阴性。
4、2019年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指出评估指标:当随机UACR(尿白蛋白/尿肌酐)≥30mg/g时(晨尿较好),3-6个月内需复查UACR(尿白蛋白/尿肌酐),当3次检测中有2次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影响因素,才考虑尿蛋白升高。筛查:2型糖尿病诊断确立后和l型糖尿病诊断5年以上的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血肌酐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5、评估病情:很多患者喜欢用泡沫的多少来评判蛋白尿的多少,这并不淮确。导致泡沫的多少除了蛋白质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包括喝水少、出汗多、呕吐、腹泻等缺水情况;以及尿道内一些分泌物、粘液增多,也可引起泡沫尿。所以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等这些客观指标,来评判病情的稳定程度。
6、治疗方面包括:1)生活方式方面:肥胖或超重者需减重,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2)药物干预:首先在降糖方面,一般HbA1c控制目标在7%左右,合并症较多、年龄较大者可适当放宽。其次,在血压的控制方面,RAS阻断剂是非常重要的药物。不论是否合并高血压,该药物都可以减少蛋白尿。血压一般要求控制在140/90mmHg左右,明显蛋白尿者控制在130/80 mmHg。另外,还需控制血脂,可使用他汀类药物。还可加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3)尿白蛋白阳性时,还要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肾损伤。所以单一的治疗高血糖或高血压是不行的,必须综合治疗才能减少尿蛋白。
7、总结:
1)蛋白尿出现时,很多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必须靠自己定期的随访复查,经常监测指标变化。
2)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吃中药保险些。其实副作用,只是小概率事件,与医生积极配合,才会尽可能获益,又减小风险事件的发生。
3)很多治尿蛋白的药,药物说明书都没有写明可以治疗尿蛋白,患者就认为医生乱开药而自行停药,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有问题,找医生,不要自行停药。
4)出现蛋白尿时,并不一定都是糖尿病肾病,需排除以上感染等影响因素,多次重复检测才能考虑;
5)糖尿病肾病并不是每个糖友都会出现尿蛋白增加,有时还需结合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所以,如果你尿蛋白不高,但是预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你也得注意以上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