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71岁的宫颈癌患者严奶奶,因拉出大量血液,紧急入住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在完善腹部增强CT和MRI(核磁)后,结果提示直肠中段肿块可能性大。
在消化内科完善肠镜检查后提示:距肛门3-8cm处可见一巨大侧向发育型息肉,大小约6.5cmX5.5cm,占据肠腔1/2以上;病检结果示:(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内皮上瘤变。
经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消化内科多学科会诊后,首选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若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则外科干预,再行造瘘。
消化内科予进一步完善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病灶累及粘膜层、粘膜下层、局部固有肌层有粘连,有手术指征,遂转入消化内科拟行直肠巨大肿物ESD术。
11月2日,消化内科主任钟鹰带领团队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此例距肛门3-8cm处巨大肿物ESD术,成功为患者保住肛门。手术结束后,患者安全返回消化内科住院部,行后续的对症支持治疗。
钟鹰高兴的对科内人员说:“本来严奶奶可能会因后期的宫颈癌手术留下造口,如果不做此次直肠巨大肿物ESD术,那她可能同时会面临外科手术,需要切掉肿物及其邻近的肠管,而严奶奶病变部位距肛门只有3-8cm,便不能保肛。若严奶奶多一个肛门造瘘,再加上她后期宫颈癌术后也将进行多次放疗,则会给她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再说严奶奶年纪大,身体也怕耐受不了多次手术,也影响康复效果,此次我们成功为严奶奶保护了肛门,同时也为她筑起了另一道生命安全线!”
患者家属也喜笑颜开,对消化内科医护团队的诊疗流程、技术水平、护理质量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目前,消化内科在主任钟鹰的带领下已常规开展超声内镜、ESD及内镜下各项治疗,科室秉承『捍胃健康,肠享幸福』的口号,为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普小课堂
什么是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它是针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一种标淮微创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手术取下的病理标本比较完整、治疗比较彻底、复发率较小的特点,可以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开腹手术的痛苦和器官的切除。
什么情况下需要行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手术在内镜下对病灶进行剥离,它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
1、早期癌:如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使用ESD治疗可以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
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有什么优点?
它属于有效和先进的微创技术;其最大优点是微创,在切除病变部位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有消化器官;对患者损伤小、易耐受,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患者住院天数少、恢复快!
专家介绍:
钟鹰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湘潭市消化学会委员。
长期从事内科临床,曾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多家医院进修学习,有丰富的消化内科临床诊疗经验,精通消化道系统疾病内镜下的各项治疗,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多篇。
撰稿:段浪
编辑:王颖
审核:万岚 钟鹰 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