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潮涌起,壮观天下无。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片孕育弄嘲儿的之江大地萌发、探索和践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成为了习近平浙江足迹的新路标。
——讲述者:内科四党支部书记 许放华
问计于民,调查研究出良策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2002年10月,习近平刚履新浙江省委副书记和代省长。和其他新官上任不一样的是,这位新官并未急着烧三把火。初来乍到的他,对浙江情况不了解,首要任务是学习,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2003年,习近平赴市、县、调研25次,53天;赴省直单位调研20次、15.5天;赴上海、江苏和西部地区调研3次,18天。此外,陪同中央及兄弟省市领导考察41次。这一年,他还参加了各类会议164次,参与各种会见222次。我想,正是这种踏实务实,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蛮劲;对调查研究近乎严苛的“深、实、细、淮、效”的调研淮则;奠定了浙江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调。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读来颇是感动。“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这“跑遍、跑深、跑透”,看似简单的六个字,我认为,不只是脚力和体力的丈量,而是这方土地上干部群众及父老乡亲人心的凝聚,是这位省委书记用人格、脑力、脚力、眼力标注的新高度、广度和厚度。
用历史的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谋篇布局
摸清家底后,习近平开始谋篇布局,总结出了浙江发展的“八大优势”,并制定了“八项措施”,这就是所谓的“八八战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余村,浙江一个普通的乡村。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考察。改革开放后的余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使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余村和浙江很多地方存在的这种“成长的烦恼”,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尽管是浙江省省域层面的布局,但足具前瞻性和战略性。这是站在历史的视角和时空坐标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的深邃思考,也是他个人学识修养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经世致用的深刻表达。
以百姓心为心,心无百姓莫为官
地处浙西的下姜村,是习近平的基层联系点,也是他的试验田。短短几年,下姜村由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蝶变成最富最美乡村,这既是中国脱贫攻坚、新农村振兴的典范,也是习近平心怀百姓,情系乡村的真实写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纵观习近平的工作经历及从政之路,他的人民情怀,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从梁家河到正定、再到福建、浙江、上海、中央政治局,所有工作过的地方都注脚着他的这种民本思想。
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
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但繁华背后,危机四伏,要持续发展,必需改变思路,从体制机制上破除发展障碍。同样的烦恼不只有义乌,于是一系列如“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同笼换鸟,数字浙江,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等改革举措及科技创新,在浙江全域次第拉开。
“弄嘲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式复杂多变,我们不但要有“弄嘲儿向涛头立”的搏击风浪、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果敢和担当,还要有整体、全局、长远眼光及“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过硬本领,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的实干能力。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
撰稿:许放华
编辑:黄诗璐
审核:邱琼 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