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蛮分析到保持中立
去中德心理进修周五晚上的第一次课后,我和一个进修生及一个学员一起吃夜宵聊天,因学员的经历很象老师讲课中的来访者,我们就把他好好的分析了一番,大家都学心理,交往久了自然也会了解各自的问题,也或许因此有了更多的承受能力,各自会进行一些自我暴露,自我分析,因此大家聊得很欢,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后来进修的人越来越多,体验过后大家在一起交流感受,大家都会抱怨咨询进展太慢(想当初,我们不懂咨询!),好像没有什么收获,想到白花花的银子快速流出,我们就变得焦虑,于是,大家就自不量力一起自我暴露,互相分析,互相“攻击”――野蛮分析! (其实,因为每个人学识程度和个性不同,有些人是会感觉尴尬或受伤的。) 要让自己收获更大,成长更快! 体验时到老师那谈到我们的分析过程时,老师善意的笑着说,真够野蛮的。
一学友在学了咨询后,同时参加过很多培训,理论一大堆,经验却可怜,恰逢四川地震,去做志愿者,因此引发压抑的情结,新伤旧痕一起发,无力支撑跑来中德体验进修,经过学习成长后跟我笑谈她以前的野蛮分析,原来逮着人就分析,不管别人愿不愿意,现在想,那些人会怎样看心理咨询师呢,心理咨询师是多么可怕啊,不管什么情况,总要扒下别人的衣服看一看……
然而,学习让我们成长,让我们从野蛮分析到保持中立。
孔子云“六十而耳顺”,也就是咨询中无条件接纳、保持中立观点。
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摒除个人的观点而对涉及的各类事件保持客观的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的了解,才有可能提出适宜的处理办法.人本主义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而精神分析强调抱持的环境(抱持,我会想像抱着一个婴儿时的感觉,不紧不松的抱托在胸前,让其感受到温暖安全而不离开他,让其有成长的空间而不束缚他。)
在督导会上(相当于会诊),我们学到了很多,之所以督导,是因为咨询师在个案上遇到了困难,需要大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总是会有些不当之处需要指出,老师却能指出问题而不伤自尊,一般都是先表扬做得好之处,做好铺垫之后用婉转的话语提出需关注的,只谈对此的感受,对咨询师不评价,不分析,我们渐渐知道理论在咨询中是用来理解来访者的,不是用来分析和炫耀的!
弗洛伊德认为既往经历通过记忆和生物原理对目前行为产生作用(认知、情感、幻想、活动),其心理决定论或因果原则认为,没有任何心理现象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它们都是一些先前事件所决定的――事件流。当一个来访者坐在心理咨询师面前的时候,他会有许多所谓的“非现实”或者“扭曲的”情感、意识和行为,从“客观的角度”讲,是与现实不符合的、是不客观的、是错误的、是需要纠正的。但从来访者的角度讲,他的所有这些情感或行为反应,都是合乎他的成长环境和经历的,都是真实、客观的。所以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值得尊重、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因为他们感受到的就是真实的,他们是痛苦的,是迷茫的,同时也是智慧的,是勇敢的,因为他的求助,因为他愿意改变!
所以,在咨询中保持中立、无条件接纳来访者,能为来访者营造一个象一个理想母亲样的安全环境,让其停滞的或畸形的心理得到成长或矫正。
而现在我们也会笑着说,我们不会再轻易分析,除非有人买单。仔细想想,这好像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附:自从成立心理咨询室后,得到各位同事的信任和热情的推荐介绍,在此深表谢意。在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我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能为也乐为更多的受心理困扰的来访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