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被称作“安静的杀手”,也许您从未留意过它的存在,但越来越多人正在滑向这一慢病深渊,它就是——高血压。
2022年10月08日是第25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
病例分析
1.李先生,50岁,发作性血压升高伴心悸、头痛,检查发现血尿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腹部CT显示肾上腺有一肿物,诊断为嗜铬细胞瘤,予手术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
2、孔女士,28岁,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逐渐出现满月脸、痤疮、多毛、月经紊乱、向心性肥胖,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降压,血压波动在160/100mmHg左右,伴有间断头痛、失眠,检查发现垂体瘤,行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逐渐恢复正常。
这两例是发现较早的内分泌高血压,早期治疗后高血压可治愈,没留下靶器官损害。
问:高血压有什么危害?
问:高血压的防控现状如何
我国每4个人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及控制率仍然很低,越早控制血压,越能更好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什么是内分泌高血压
为什么要重视内分泌高血压
答: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20%。绝大部分为内分泌因素所致。
1)内分泌高血压危害大:内分泌高血压更容易出现高血压急症,更容易导致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引起严重并发症,增加致残、致死风险。
2)内分泌高血压可治愈:原发性高血压可控制,但不能治愈,对于继发性性高血压患者,当原发病治愈后血压也会随之下降或恢复正常。
哪些人需要重点筛查内分泌高血压
1)发病年龄<40岁和老年人新发的高血压。
2)血压增高的幅度大,常达高血压3级(>180/110mmHg)。
3)血压难以控制,需要使用三种或以上降压药。
4)血压波动大或阵发性高血压等。
内分泌高血压病可有哪些特征
1)血压忽高忽低,发作时血压高达200/120以上,伴有头痛、心慌、面色苍白等
2)消瘦、怕热、多汗、易激动等,测血压时,仅有收缩压升高、心率增快
3)胖的奇怪:面部、躯干、腹部脂肪多(脸如满月、面色紫红、多毛、肚大发圆,腹部及大腿皮肤可有紫色宽条纹),但四肢纤细、脂肪少
4)面容越来越丑陋,手足增大
5)间断软瘫、无力、口干、夜尿增多等
问:内分泌高血压有哪些病因?
内分泌高血压是因体内不恰当的分泌了过多引起血压升高的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醛固酮激素以及其前体、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生长激素等。
此外肥胖患者因脂肪因子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也可导致血压更难以控制,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降压前需要来内分泌科明确肥胖病因,在降压同时制定科学减重方案。
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血压或直接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措施包括: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1)限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1啤酒盖),避免或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咸菜、火腿、各种炒货和腌制品、味精、酱油)。增加富钾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量
2)减重:每减轻10Kg体重可降低收缩压5-20mmHg,使BMI(体重/身高2)<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控制高热量食物(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和酒类)的摄入量,提倡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减少久坐时间,运动循序渐进,以不感觉疲劳为主。对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应视情况采用个体化减重措施
3)多运动:提倡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周5-7次,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的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的50%-70%的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4)戒烟:建议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避免被动吸烟
5)戒酒:推荐不饮酒,目前在饮酒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戒酒。暂时不能戒酒者建议限制饮酒量,选择少量低度酒,避免高度烈性酒,每天白酒、葡萄酒、啤酒摄入量分别少于50ml、100ml、250ml
6)心态平: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年轻发病或难治性高血压,或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排查有无继发性高血压,包括内分泌高血压及肾病引起的高血压。
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版);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版)
撰稿:田美
编辑:姜亦
审核:谢亘青 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