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21日,是全国第22个“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为“癌症防治,我们在行动”,积极倡议通过均衡膳食、戒烟限酒、适时筛查、规范诊疗、快乐生活等,推动对癌症的有效防治。
湘潭市肿瘤医院(也叫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也积极响应肿瘤防治宣传周号召,为大家介绍一种无创胃癌的筛查方法,帮助您面对医院众多的检查方法作出最佳的选择。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中,其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故导致胃癌死亡率高(1.8%)。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联合检测作为胃癌筛查的初筛方法已使早期胃癌诊断率高达78%。我国已经对胃癌筛查方法的效果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调研,辽宁庄河、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苏以及山东临朐等地作为胃癌高发区参与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胃癌早诊早治项目。以40~69岁的人群为筛查对象,应用PG检测结合问卷调查的手段作为初筛,进一步通过胃镜与病理结合确诊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我省胃癌筛查项目已纳入医保项目,这足已说明胃癌筛查的必要性和国家对胃癌筛查的重视。
PG可分为PGI和PGII,PGI来源于胃底腺,PGII则来源于全胃腺。无创性胃黏膜“血清学活检”——血清PG检测,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以及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测、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胃酸分泌的判别都有重要的意义(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血清检测报告单见附1)。一般来说,一PGI高于正常值时,提示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较高;二PGⅡ高于正常值,提示慢性胃炎;③PGⅡ正常,胃泌素-17(G-17)小于正常值,提示高酸,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风险;四PGⅡ高于正常值且G-17小于正常值,提示胃窦萎缩;伍G-17异常,且PGI/PGII比值低于正常值,提示胃癌高风险。
随着胃病的发展,血清中PGI先升高再降低、PGII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这样PGI、PGII、PGI/PGII比值的异常会提示不同的胃病,所以PG是慢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我国的多项关于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手术后PGI、PGII含量的变化与胃癌复发关系的研究表明,全胃切除病人血清PGI、PGII含量降至很低水平。全胃切除手术后胃癌复发患者血清PGI、PGII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动态观察全胃切除术后PGI、PGII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胃癌手术后有无复发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疾病,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可导致胃黏膜主细胞减少,血清PGI浓度下降而PGII保持不变。因此血清PGI及PGI/PGII明显下降对监测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4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推荐筛查方法见附2,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一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二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③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
四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伍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⑥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附1: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血清检测报告单
附2:
《2014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推荐筛查方法如下: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根据血清PG检测和H Pylori抗体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级:PG(-)、Hp(-)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级:PG(-)、Hp(+)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内镜检查;C级:PG(+)、Hp(+)患者至少每2年行1次内镜检查;D级:PG(+)、Hp(-)患者应每年行1次内镜检查。
胃泌素17(G-17):可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血清G-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及胃窦部G细胞数量。因此,高胃酸以及胃窦部萎缩患者的空腹血清G-17浓度较低。与血清PG检测相结合,血清G-17浓度检测可以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联合检测血清G-17、PGI、PGI/PGⅡ比值及HP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淮确性。
上消化道钡餐:如果X线钡餐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如胃腔直径减小、狭窄、变形、僵硬、压迹、龛影、充盈缺损、黏膜褶皱变化等则行进一步内镜检查。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已基本取代X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胃癌检查手段。在我国,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也可酌情考虑使用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进行筛查。
内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淮,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X线钡餐等方法。然而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并且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即使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也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因此,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